9 月 30 日,由上海美術學院、劉海粟美術館共同舉辦的 " 百年上海設計展 " 在劉海粟美術館舉辦了開幕式和主題論壇。與會專家學者們共同把脈百年上海設計,并取得共識——上海設計在過去、現在和未來,對上海乃至中國的設計都意義重大。
上海美術學院副教授、 " 百年上海設計展 " 的策展人趙蕾主持了開幕式。她介紹,此次 " 百年上海設計展 " 在《百年上海設計》一書之上組建團隊,經過搜集展品,重新布置而成,是上海美術學院在 " 上海設計 " 概念發展過程中的又一里程碑事件。她希望通過該展,對 " 上海設計 " 進行階段性梳理,傳承并呈現對海派的復興精神。
策展團隊代表趙佐良認為," 海納百川,開放包容 " 是上海設計最好的注解。" 曾經的上海較為被動地吸收四方文化,形成了自己的海派文化,如今隨著新海派概念的提出,上海設計將化被動為主動,更積極主動地擁抱世界各地文化,形成有上海腔調的設計。" 他直言,上海不再是所謂的 " 東方巴黎 ",而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 " 上海 "。
參展設計師、同濟大學的朱鐘炎教授表示," 百年上海設計 " 是一代代人的歷史記憶,也是設計師肩上的責任。" 研究上海設計是為了解決當前的發展問題,其中的重點便是持之以恒地加強基礎研究,在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理論,進而探索其科學規律。"
設計保留人們的集體記憶,成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
開幕式之后," 百年上海設計 " 主旨論壇進行。
" 上海擁有著門類齊全的現代設計,并有著保存完備的地方志和最現代的數字圖書館建設,一部上海史便是中國近現代的縮影和寫照。" 美國 " 藝術中心設計學院 " 教授、汕頭大學長江藝術與設計學院院長王受之率先發言。
中國美術學院副院長,上海美術學院特聘教授杭間教授認為," 上海設計 " 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中對產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他看來," 百年上海設計 " 的時間跨度能讓人們站在一個更高遠的視角來看待上海設計的現代性問題。他建議,上海美術學院可以進一步增強學術研究和設計產業間的互動,借助文化橋梁拉近兩者距離,提高上海設計的影響力。
《裝飾》雜志主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方曉風的講話從 " 海派 " 這個關鍵詞展開," 海派 " 在一般人看來有一定的地域性,只有了解了上海的歷史和文化水平,才能更好地把握 " 海派 " 一詞的含義。他認為," 海派 " 仍然是本土的文化精神,其中包含著開放、包容和創新,這種精神塑造了上海乃至長三角的經濟繁榮。" 我們不應該將海派與其他地域特質對立起來,也不應該被海派所限制,這才是海派文化的真諦。"
" 設計應該與城市的經濟、文化和科技同步發展,保留人們的集體記憶,成為城市的重要一部分。" 作為高級工藝美術師、國務院特殊貢獻專家,趙佐良提出了對上海自己的設計博物館的期待。
" 研究上海設計不僅僅需要關注上海的設計問題,更需要兼顧中國設計的大命題。" 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院長董占軍教授表示,上海現代設計教育發源于上海,并與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上海工業息息相關。上海也是中國典型工業設計和新中國成立前后新型產品設計的發源地。在改革開放后,上海成立了工藝美術設計協會,開發了浦東新區,引領了長三角的經濟發展,這背后同樣看得到上海設計的影子。
欄目主編:李君娜 本文作者:李君娜 文字編輯:李君娜 圖片編輯:邵競
本文圖片來源:上海設計